
本报记者 李丰 本报通讯员 蒋开端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基石,工匠人才既是尖端装备制造的‘精密之手’,更是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承载者。”日前,记者从贵州省国防工会获悉,近年来,贵州省国防工会构建“思想引领、培养创新、平台赋能”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培育出大国工匠3人、中华技能大奖得主5人、全国技术能手51人等一批高层次技能人才,为新时代国防工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思想铸魂:让“国防匠心”融入血脉
“老一辈军工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用双手打磨出国之重器,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年9月19日,在由贵州省社科联、省总工会联合举办的全省“理论宣传二人讲”暨“劳模工匠讲 青年职工说”宣讲技能比赛决赛上,聆听完来自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斌的演讲后,青年职工们纷纷起立鼓掌。
30多年来,陈斌在航天关键零部件加工领域不断进阶,培养出100多名优秀青年钳工。他编写了《钳工理论知识题库》和《技能大赛赛题精选及解析》,被誉为航天科工十院“行走的教材”。“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年轻人,希望能鼓励他们走技能报国的路线。”陈斌说。
陈斌技能报国的成长之路,正是贵州省国防工会不断强化职工思政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贵州省国防工会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贯穿技能人才培养全程,依托工人讲习所、劳模工匠讲堂等阵地,打造“劳模工匠讲 青年职工说”思政教育工作品牌。通过组建优秀职工宣讲队伍,挖掘国防企业系统内“攻坚克难、矢志报国”的奋斗故事,让“匠心筑梦、强军有我”的理念融入每一位国防企业职工的血脉。目前,该思政教育模式已在贵州国防企业系统各级工会持续推广,成为凝聚职工奋进力量的重要载体。
在此基础上,贵州省国防工会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党建音乐思政课”,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载体。该思政课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音乐旋律与艺术表达之中,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模式革新:多维度打破技能提升“天花板”
“以前只跟着师傅学技术,现在通过‘师徒结对+工匠学院’培训,不仅技术提升快,还能接触到前沿知识。”贵州某国防企业技术骨干小张说。
近年来,贵州省国防工会着力升级开展“师徒结对·匠心传承”活动,组织3100名师徒结对,培养技术骨干500余名,构建起“老中青”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队。此外,贵州省国防工会联合贵航职院设立贵州省国防工业工匠学院,聚焦新质生产力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完成中高级工培养3000余人,学院获评全国工匠学院建设点。
贵州省国防工会还为工匠学院配套多个专业技术委员会,把相关专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大师工作室、能工巧匠、一线高技能人才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管理人员组织起来,使专委会真正成为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
针对创新工作室存在的问题,贵州省国防工会推行星级管理制度,建成110个“能上能下”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1000余人,管理模式获全国推广。
“我们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分3个星级,其中五星级最高,此外,我们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运作规范、团队成员等9个维度进行评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实行动态化考核。”贵州省国防工会主席曾光明说。
目前,贵州国防工业系统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围绕企事业单位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攻关,提出合理化建议5万余条,产生技术革新5122项,发明创造2710项,申请国家专利2295项。
平台赋能:让工匠在“主战场”实现价值
“在型号攻关劳动竞赛中,我们团队攻克了3项关键技术难题,我不仅晋升了技能等级,还获得了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航天科工十院所属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职工王森说。
王森从事特种化学电源的总装生产工作。得益于工会开展的重点型号劳动竞赛,王森持续开展创新攻关,解决了特种化学电源生产上的近30项难题,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国防工业系统“金牌工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贵州省国防工会始终将“服务国防工业发展”作为工匠培养的落脚点,搭建多层次建功立业平台。在重大战略工程、核心型号攻关开展劳动竞赛,近1000名职工通过竞赛晋升技术等级,近200人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能手等荣誉。
贵州省国防工会还打造“培训—练兵—比武—晋级”闭环的“四位一体”竞赛快车道,依托“黔锋杯”等赛事品牌,推动1600人通过竞赛晋升技能等级;制度化举办职工创新创效大赛,聚焦“五小”活动,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率超90%,有效破解企业技术瓶颈;以“送技能、送服务、送平台”为抓手,为工匠人才构建学习交流的支撑网络,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如今,贵州省国防工会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已经为贵州国防工业培育出全国劳模22人、贵州省劳模153人、大国工匠3人、贵州工匠6人。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国防工业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曾光明说,下一步将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先进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推动工匠学院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创新培育机制,让优秀工匠“有地位、有尊严、有奔头”。
启泰网-启泰网官网-武汉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