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AI智能体作为新兴应用形态,正逐步渗透至日常生活与商业场景,在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和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为深入探讨AI智能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不正当竞争问题,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工商出版社于11月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AI智能体不正当竞争治理”调研座谈会。来自学术界、行业协会、市场监管部门、媒体及企业界的多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AI智能体的技术路径、法律规制、执法实践与合规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技术透视:AI智能体能力与风险并存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技术专家聂煜晴博士在技术洞察环节指出,2025年被视为“AI智能体元年”,各类智能体正从对话工具演进为具备感知、理解、决策与执行能力的复杂系统。她分析,当前AI智能体实现跨APP操作主要依赖三大技术路径:无障碍服务、共享屏幕API以及定时截图与OCR识别。尽管这些技术本身中立,但部分厂商为追求效率,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侵入式路径,滥用系统权限,导致用户隐私数据面临“裸奔”风险,甚至影响第三方应用的正常运营。
聂煜晴强调,AI智能体与传统外挂工具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具备语义推理与自主操作能力,泛化性强,但也正因如此,其数据泄露、越权操作、注入攻击等安全风险更为隐蔽和复杂。海外技术对读屏、调取三方应用应更审慎、安全。她呼吁行业遵循“最小可用权限”与“双重授权”原则,推动技术走向透明、可控、合规。
法律规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如何回应AI新挑战
在法律规制层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AI智能体的快速发展对现有法律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科技法律研究中心王磊研究员指出,AI智能体在数据抓取、模型训练、界面操作等环节易引发新型竞争纠纷。在AI模型结构及参数侵权和AI写作工具进行虚假宣传方面法院已经出现了典型案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权法》相互补位可对AI进行规制,同时要避免将技术争议简单归为商业道德问题,而应结合具体行为类型进行精细化分析。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许可教授进一步将AI智能体相关法律问题归纳为三大类:个人权益侵害、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风险,以及市场竞争秩序问题。他特别指出,AI智能体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入口,甚至颠覆现有以APP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终端厂商若利用硬件与系统底层优势,捆绑推广自研AI应用,构成搭售、自我优待、设置不合理交易条件等行为,未来可能触及反垄断红线。而在不正当竞争领域,AI智能体未经相关经营者授权调用第三方APP的行为,涉及强制获取数据、破坏服务完整性,跳过广告或用户付费环节可能直接侵害第三方APP的商业利益和用户粘性。新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均可适用于规制此类行为。坚持用户与第三方App双重授权原则以及透明、公平的方式解决AI智能体这个问题,是可行的路径。
消费者权益与数据安全:合规底线不容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严方教授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发出警示。她指出,公安部门长期提醒公众严防共享屏幕与远程操控,而AI智能体却行走于灰色地带。AI智能体通过无障碍权限等手段截取屏幕内容,已实质架空了通信秘密保护、数据安全管理、金融安全与用户真实意愿三大合规支柱,导致了APP被“掏空”,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意图的真实性被架空,数据收集的最小必要原则被破坏。设备侧自动化操作模拟用户点击、确认、支付等行为,不仅侵犯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也可能导致金融交易的真实性审核机制失效,风险防控逻辑被“掏空”。
中国广告协会张德志副秘书长结合具体场景分析指出,AI智能体在旅游预订、医疗保险等复杂消费流程中,若盲目追求效率而忽略安全确认环节,可能引发财产损失与法律纠纷。他强调,涉及生物识别、支付密码等高敏感信息时,必须坚持“人工最终确认”原则,守住安全底线。“不怕AI幻觉,就怕AI自觉。”
执法实践:包容审慎与依法监管并重
来自市场监管部门的代表分享了执法层面的思考与经验。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价监竞争处黄伟丰副处长指出,AI智能体产业的发展是人机交互演进的重要方向,未来甚至可能重塑终端形态,但AI智能体违背用户意图、篡改就是违法的,除非用户给的指令本身是违法的。在竞争监管中,AI智能体在反法方向上应重点关注用户选择权与知情权是否被剥夺或扭曲,例如强制跳转,抑或是为选择设置障碍以及欺骗误导用户,确保交易过程透明、可追溯。他强调,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核心在于维护自主决策的市场机制,而非替代经营主体作出“更聪明”的选择。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价监竞争处贾晓强处长表示,AI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往往是传统行为的“智能化、规模化、隐蔽化”升级和放大。监管部门秉持包容审慎态度,但也需持续提升技术识别与取证能力,应对新型案件挑战,希望能有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他透露,北京已查处全国首例涉及AI模型服务的商业混淆案件,展现出对新兴领域竞争秩序的关注与维护。
产业共治:构建开放、公平、可信的AI生态
面对AI智能体带来的复杂挑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单一主体或单一法律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推动多方共治,构建开放、公平、可信的产业生态。
南方都市报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负责人李玲、《财经》杂志副主编朱弢、21世纪经济报道商业秩序工作室记者肖潇等媒体代表从公众视角出发,呼吁增强技术透明度、明确AI代理行为的法律定性、强化用户风险提示。他们建议,行业应逐步摒弃过度依赖无障碍权限等侵入式技术路径,转向基于标准接口、云端协同的更安全模式。
北京市朝阳区律协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研究会白小莉主任则从实务角度指出,终端厂商、应用开发者、AI服务提供者需厘清权责边界。开发者应对AI智能体的行为承担首要责任,通过合规的产品设计,确保技术应用不越界、不侵权。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多方智慧,清晰勾勒出AI智能体在创新与监管之间寻求平衡的发展路径。与会专家强调,技术进步不可逆转,但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行进。唯有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尊重用户权益与市场竞争规则,方能引导AI智能体产业穿越迷雾,走向健康、可持续的未来。(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召奎)
启泰网-启泰网官网-武汉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