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巨头“集体崩盘”!净利暴跌65%,飞天茅台也卖不动了
大家好,我是闻叔!茅台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仅0.48%、五粮液同比暴跌65%,洋河与金种子酒陷入亏损,公募基金持续减持下茅台险些跌出重仓股前五,当这组反映行业基本面的刺眼数据曝光后,中证白酒指数却逆势上涨,形成鲜明反差。
一边是头部酒企集体失速,一边是资本市场逆势回暖,白酒行业究竟是触底反弹的信号,还是风险未消的虚假繁荣?
业绩承压为何股价逆势上涨?
2023年三季度白酒行业的业绩答卷,堪称近年最黯淡的一次。
作为行业标杆的贵州茅台,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仅0.48%,近乎停滞的增长态势,已然是头部阵营中的“优等生”。
五粮液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5%,泸州老窖下滑13%,曾经的行业中坚力量集体陷入增长困境,洋河、金种子酒更是直接步入亏损区间。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直接,公募基金对白酒板块的减持动作持续升级,作为“行业压舱石”的茅台,持仓比例不断下滑,险些跌出公募基金重仓股前五。
按照传统市场逻辑,基本面如此疲软的板块,股价理应大幅下挫,但中证白酒指数在三季报发布后却不跌反涨,这一反常识现象背后,藏着清晰的市场逻辑。
核心原因在于“利空出尽”的预期兑现,旧白酒时代的核心玩法,依赖品牌溢价炒作、商务场景消费、渠道压货囤货,早已漏洞百出,此次三季报不过是将所有潜在风险彻底摆上台面。
当市场确认旧模式的衰退已进入尾声,反而为新逻辑的诞生腾出了想象空间。
股价上涨并不意味着行业转型已成功,新白酒想要接过接力棒,还需先摆脱旧模式的路径依赖,找到真正适配市场的破局之道。
降度难破局,病根不在度数

面对价格崩塌、金主离场、库存高企的三重压力,酒企们纷纷启动自救,而“降度”成为多数一线品牌的共同选择。
五粮液、泸州老窖、古井贡酒、舍得等头部企业,纷纷打破白酒38°的传统底线,泸州老窖推出28°产品,古井贡酒布局26°赛道,酒鬼酒更是大胆尝试18°低度酒,试图通过降低度数、优化口感的方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但这一策略本质上是对市场需求的误判,并未触及行业真正的痛点。
90%的年轻人日常不饮用白酒,其中7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白酒降度与否并不关心。
年轻人排斥白酒,核心矛盾并非度数过高,而是对传统酒桌文化的抵触,那种“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的社交压力,那种商务应酬中隐含的权力服从逻辑,让年轻群体对白酒天然产生距离感。

在日常社交场景中,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12°的啤酒、5°左右的果酒或预调酒,这类饮品口感清爽、无强制饮酒的社交负担,更契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态。
反观酒企推出的低度白酒,既失去了传统白酒的风味特质,又难以在口感上与成熟的低度酒品类竞争,自然难以获得年轻人青睐。
对于核心消费群体中的老酒鬼而言,降度策略同样得不偿失。
白酒的风味物质与酒精度数密切相关,当度数低于38°时,风味物质难以稳定锁存,口感会变得寡淡如水,失去白酒本身的醇厚质感。
对资深酒友来说,这样的低度白酒已失去饮用价值,转而选择度数达标、风味纯正的传统产品。
最终降度策略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地,既未能留住老客户,也未能开拓新市场,成为行业病急乱投医的典型表现。

旧白酒时代的致命病根
酒企之所以急于通过降度这类表面化策略自救,本质是被三座无法回避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而这三座大山,正是旧白酒时代走向终结的核心诱因。
第一重枷锁是价格体系的全面崩塌,贵州茅台一直是白酒行业的“价格锚”,其市场价格直接决定了整个行业的价格天花板。
2021年,飞天茅台的市场炒作价一度飙升至3100元/瓶,“液体黄金”的神话让白酒成为投资炒作的热门标的。
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今年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通过百亿补贴政策,将飞天茅台价格直接拉至1499元的官方指导价附近,持续多年的价格神话彻底破碎。
茅台价格的松动,直接引发连锁反应,行业内其他品牌失去了价格参考基准,为了维持销量只能被迫降价,过去依赖品牌溢价形成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
曾经“买酒如买金”的投资逻辑失效,消费者对白酒的价格预期回归理性,旧时代依赖价格炒作的生存模式难以为继。
第二重枷锁是核心消费群体的流失,高端白酒,尤其是酱酒品类,其消费场景与房地产周期高度绑定。
过去多年,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大量商务宴请、高端礼品消费,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成为这类场景的标配。
2021年房价见顶后,茅台酒价也同步达到峰值,而随着近年来房价下行,居民资产缩水,财富膨胀的黄金时代落幕,高端白酒的核心消费场景大幅萎缩。
曾经动辄花费数千甚至上万元宴请的消费群体,如今消费底气明显不足,商务宴请的频次与档次均有所下降,高端白酒的市场需求自然随之减少。

核心金主的离场,让依赖传统消费场景的旧白酒失去了最关键的支撑。
第三重枷锁是渠道库存的严重积压,当前白酒行业的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相当于两年半的时间,部分区域的库存周转天数甚至超过1200天。
这意味着,消费者当下饮用的白酒,很可能是两年前生产的产品,产品滞销的信号已然十分明确,过去,白酒行业形成了“酒厂压货、经销商囤货、消费者炒货”的畸形生态,经销商通过囤积白酒等待价格上涨获利,而非依靠终端销售盈利。
但随着价格体系崩塌、市场需求萎缩,这一模式彻底玩崩,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只能亏本甩卖,进一步冲击市场价格,形成恶性循环。
当囤货不再能盈利,经销商的进货意愿大幅下降,酒厂的销售压力持续加大,旧时代的渠道逻辑彻底失效。
新白酒的转型方向与三类人的实操建议

白酒行业并非走向消亡,而是需要彻底摆脱旧模式的束缚,完成从“面子消费”到“里子消费”的转型。
对消费者而言,囤茅台暴富的神话已彻底终结,飞天茅台的价格正在回归1499元的官方指导价,其核心属性从“投资品”重新回归“饮品”。
它依然是品质优良的白酒产品,但不再具备保值升值的金融属性。
未来选购白酒时,无需再纠结于“是否能涨价”,而应聚焦于口感是否适配、是否符合饮用场景,让消费回归理性与实用。
对投资者而言,白酒板块当前19倍的市盈率处于过去十年的低位,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但选股逻辑已发生根本变化。

那些死守渠道压货、价格炒作等旧模式的传统品牌,大概率会被市场淘汰。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主动拥抱转型的企业,比如换掉擅长渠道压货的传统销售总监,启用懂年轻人需求、懂新消费逻辑的产品经理,聚焦产品口感优化、消费场景创新的品牌,这类企业才更有可能在新白酒时代占据先机。
对行业打工人而言,无需担忧行业消亡,而应主动适配行业“换血”的需求。
过去,白酒行业最吃香的是擅长维护渠道关系、陪客户喝酒的渠道经理;未来,行业最紧缺的是三类人才:一是能洞察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的品牌经理,二是能打造优质内容、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的内容创作者,三是懂产品创新、能优化口感与消费体验的产品研发人才。
主动提升适配新消费趋势的技能,才能在行业转型中站稳脚跟。
旧白酒时代的葬礼早已悄然举行,价格炒作、渠道压货、面子消费的旧逻辑正在被市场淘汰;新白酒时代的序幕已然拉开,口感为王、悦己为核、场景适配的新逻辑正在形成。

白酒行业从未不行,只是那些跟不上时代的玩法已然失效。
看懂这场从“面子”到“里子”的转型,便看懂了白酒行业的未来,毕竟,能长久打动消费者的,永远是产品本身的口感与适配需求的体验,而非虚无的品牌溢价与社交排场。
信息来源:新京报——贵州茅台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0.56%,净利润同比增0.48%
信息来源:新浪财经——五粮液Q3财报:营收骤降52.66% 净利润同比下滑65.62%暴露增长隐忧
信息来源:财联社——泸州老窖:将适时推出28度国窖1573更低度数考虑中
启泰网-启泰网官网-武汉股票配资平台-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